当前位置: 学院动态 系部动态

青春智绘乡村梦,新媒体赋能振兴路 | 管理工程系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双团并进助力乡村振兴

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7月5日至11日,管理工程系精心组建2支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,分赴黔南州平塘县甲茶镇团结村和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,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。

其中,“指尖生花”实践团立足坪阳村“都匀毛尖”核心产区的独特资源,聚焦“新媒体助农都匀毛尖·青春赋能云上茶乡”主题,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服务,为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另一支“青春助力乡村振兴·两清两改两治理”实践团则在团结村深耕人居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,共同谱写了管理工程系学子服务乡村的动人篇章。

指尖生花实践团成员

青春助力乡村振兴·两清两改两治理实践团成员

新媒体赋能,“云上茶乡”展新颜—“指尖生花”实践团深耕坪阳

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,“指尖生花”实践团师生深入坪阳村田间地头、茶山竹海,充分发挥管理工程系在数字营销、旅游规划、视觉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,开展了一系列“智志双扶”的精准服务。

实践团成员在螺丝壳景区进行旅游路线规划调研

1.文旅路线精雕细琢,激活“打卡”新经济

实践团深入螺丝壳景区、高寨水库、总阳民族村寨、毛竹林云海等核心资源点,进行地毯式调研与评估。基于坪阳村丰富的自然景观(螺丝壳山顶云海、草海、总阳竹林瀑布)与人文特色(总阳民族村寨、房车露营地),团队科学规划并设计了三条主题鲜明、体验丰富的分级旅游路线(亲子体验线、深度文化线、专业摄影线),并在G321观景台、高寨水库等关键节点精心设置网红打卡点。

实践团成员在毛竹冲景区进行旅游路线规划调研

2.视听盛宴云端引流,短视频矩阵助传播

面对坪阳村短视频制作能力薄弱的痛点,实践团化身“云端推手”,运用专业设备,累计拍摄高质量视频素材数百分钟、照片千余张,涵盖茶园生态、制茶工艺、非遗文化、壮丽风光等多元内容,为坪阳村构建村属自媒体宣传矩阵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容支撑。

实践团成员帮助村民拍摄抖音短视频

3.技能传授授人以渔,培育本土“新农人”

两支实践团队虽地点不同、侧重各异,但都以青春之名,为乡村的“生态宜居”与“乡风文明”贡献了坚实力量,生动展现了管理工程系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与专业素养。

实践团成员在螺丝壳指导村民手机拍摄技巧

4.匠心设计塑品牌,包装焕新提升附加值

深挖都匀毛尖茶文化与坪阳村布依族特色,设计组启动了“都匀毛尖外包装设计”项目。通过系统调研,提取螺丝壳云海渐变纹、布依族纹样、传统三炒三揉制茶工艺简笔画三大核心文化元素,精心构思出三款各具特色的包装设计方案。这些方案为提升坪阳毛尖品牌形象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专业化的视觉解决方案。

都匀毛尖外包装设计元素

5.幸福影像定格温情,留存乡村记忆

实践团发起“幸福影像工程”,走进村民生活。他们为10户村民拍摄纪念照、全家福,精选的20组优质影像制作成电子相册《茶乡记忆》,用镜头语言生动记录乡村振兴中的人物风貌与真挚情感,为坪阳村留存下宝贵的文化档案。

定格美好瞬间

6.校地共谋未来,“产学研”融合启新程

实践期间,“指尖生花”实践团的工作不仅限于具体项目执行,更着眼长远合作。实践团同毛尖镇有关领导、坪阳村“两委”负责人举行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校地合作预备会议。双方聚焦“产学研融合,助力乡村振兴”的核心目标,深入探讨了极具前景的合作框架:拟共同打造“茶旅直播基地”“电商运营中心”和“茶旅IP孵化工坊”三大核心实训平台。该框架旨在构建“政府+高校+村集体”三维协同机制,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,推动毛尖镇茶旅产业技术升级、实战经验教学化转化,并最终壮大村集体经济,实现多方共赢,为后续正式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同心绘美乡村,“两清两改”暖人心

—团结村实践团同步发力

1.主题墙绘添彩赋能,青春笔绘美丽乡村

与此同时,管理工程系派驻平塘县甲茶镇团结村的“青春助力乡村振兴・两清两改两治理”实践团,同样以实干诠释青春担当。志愿者紧扣 “清垃圾、清污水、改厕、改圈、美丽乡村、少数民族” 等核心元素,在村内主干道及村委会周边墙面,精心绘制了五幅主题画。其中,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 主题画作,以明快的色彩勾勒出整洁院落与宜居场景,潜移默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。

团结村开展主题墙绘创作

2.爱心物资暖童心,青春护航助成长

实践团深入翁招幼儿园捐赠爱心物资,关注乡村幼儿的成长。活动以“理论+实践”的方式,丰富孩子们的环保知识,促进了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政策的传播,这不仅让师生在宣传政策过程中锻炼了能力,还为培育文明新风凝聚了强大的内在动力。

团结村实践团在幼儿园开展活动

3.暖心走访慰耆老 青春践行传美德

为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,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、团结村党支部副书记王长武率志愿者走访独居老人与困难家庭,赠送油米等物资。慰问途中,关切语暖心,握手凝真情,老人的笑容是最真挚的回应。机电学子躬身实践,为乡村养老注青春动力,更在奉献中体悟传统美德的当代深意。

团结村实践团慰问贫困户

两支实践团队虽地点不同、侧重各异,但都以青春之名,为乡村的“生态宜居”与“乡风文明”贡献了坚实力量,生动展现了管理工程系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与专业素养。